铜刻技艺工艺难招学徒_铜之家
|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铜刻技艺工艺难招学徒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07  来源:中国有色网
核心提示:  以前拜师多讲究,学生要礼待老师,现在给那些学生一个月发2000块钱工资,他们还不愿意学呢。9月3日下午,铜刻工艺大师杜平做客新安百

  “以前拜师多讲究,学生要礼待老师,现在给那些学生一个月发2000块钱工资,他们还不愿意学呢。”9月3日下午,刻工艺大师杜平做客“新安百姓讲堂”,为听众们详细解读了铜刻艺术的同时,也感叹了传承的艰难。

  “我叫杜平,来自安徽省阜阳市,一名很普通的民间工艺师……”演讲开始时杜平这样介绍自己,不过被台下的民间工艺师插话打断:“其实,他(杜平)已被中国文化部评定为全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并列入了首批国家人才库,全国共32名,他是其中之一。”

  随后,杜平播放了铜刻艺术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在影片中,观众们了解到,铜刻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鉴铜艺术,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人物传记等。由于铜器耐氧化,可以上千年不变,所以鉴铜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铜刻艺术走向衰落。直到清中期,一位叫陈寅生的人,收集了铜刻艺术的零散资料,再结合自己的新元素,将其发展为现在的铜刻艺术,可以说陈寅生是现代铜刻的创始人。令人意外的是,铜刻技艺的传承也是一个传奇。辛亥革命之后,张勋搞复辟,他成立了“辫子军”,军人们都留着大辫子。“我爷爷参加过当年张勋的辫子军,在辫子军中,我爷爷偶然认识了陈寅生。陈寅生把铜刻艺术倾囊传授。爷爷回到老家阜阳以后,就把这门绝艺传给我爸爸。”讲堂里,杜平讲述着铜刻艺术的传承经历:“我父亲杜鸿年,学完以后呢,就去支援北大荒了,我也是在偶然之下,传承我父亲的技艺。”杜平告诉大家,其父亲是继陈寅生后铜刻艺术的第三代传人。杜平继承父亲技艺后,经自己的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杜氏铜刻艺术。 刻错就无法修补

  据杜平介绍,铜刻技艺非常复杂,其对一个人的素养要求特别高。铜刻技术在工艺上吸取了竹刻、镶刻、篆刻的技法。光是刻法上,就有阴刻、阳刻、深刻、浅刻、麻绳线(表现山石的粗线条)、牛毛线(表现人物须发的细线条)、双钩线(例如空心字的线条)等。其集雕、镂、刻、镶、磨、补(对旧铜器的修补)于一体。

  除此以外,铜刻手法,还汇诗书画成一器,它主要用于墨盒、镇尺、熏炉、水烟袋、茶叶盆、茶壶、酒具等这些器物的雕刻。

  所以,杜老师告诉大家,铜刻工艺极其复杂,铜刻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还要有精湛的铜刻技艺,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它不像绘画,错了一笔还能修补,这个一刀刻错无法修补,要一气呵成!包括前期的选料绘草稿、后期的烤色、打磨都需要很耐心!”杜平说道,他经常逛一下各地的古玩市场,收集素材。“我从阜阳来合肥,一大早就去城隍庙看了一圈,收集了一些铜刻品”,杜平说道:“虽然买的铜刻品比较粗糙,但(它们)毕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铜刻品值得收藏

  在现场,杜平向观众展示了他的作品:一个精致的白铜墨盒、一个装饰铜盘,还有刚刚在长春第六届民博会中荣获“山花奖”的《孔子论道》的图片。杜老师自豪地说:以前的铜刻主要是用来记录喜寿庆贺、工程落成、重大事件的,在制作过程中会用氢气烤制防止氧化,可以永久保存,所以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铜刻制作工艺难度大,名家作品流传少,所以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当时文人仕子相互赠送的礼品,当初我曾两次到澳门代“表安徽省做文化交流,带去的作品都被一抢而空了。”“早几年,我花10块钱买过一个铜盘子,在农村这个不值钱,我在上面刻了幅画,被一个古董商看中,400块钱买走了,我还觉得怪值钱的。前段时间去山东那边,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了我做的这个盘子,都已经涨到一两千了。”杜平说,近几年民间收藏开始走俏,铜刻品在市场中的价格以每年10%~20%的幅度攀升。 民间技艺无人学。

  谈到传承问题,杜平很揪心:“人都是有生老病死的,我年纪也不小了,眼也不中用了,但是这个东西得有人接替下去吧,你叫我一个人拼命刻能刻多少呢?况且现在真是不行了,很少刻了。说出来怕你们笑话,我有两个儿子,起先我让他俩都学习铜刻艺术,但随后问题就出来了。”杜老师的儿子在学习铜刻艺术过程中,发现铜刻技艺要求高,不仅要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还要掌握在铜器上刻制的技艺,要达到一定水平较难,所以杜老师的两个儿子都中断了这门艺术的学习。

  杜老师告诉大家,铜刻艺术传承困难,主要还因为其制品成本高,如果将这门艺术作为主要发展事业,那经济负担过重。资金短缺,原材料供应匮乏,且用于研究的资料太少,这些因素使得铜刻工艺的传承举步维艰。他接着说道:冯骥才给我题“了四个字"杜氏铜刻",我很感动。冯老曾对我说:你跟"很多人不同,这项工艺的传承太难了,我不帮你谁帮你?"”

  据悉,目前阜阳已经成立了铜刻研究所,杜平也在跟省文联沟通,希望在合肥成立安徽省铜刻研究所,更好地保护传承这项工艺。同时,民间工艺师们也在苦苦寻觅合适的继承人,并且相互借鉴、学习合作,为民间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本站网址:http://www.copperhome.net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