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央行突击降息 也难改金属的弱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16
    铜之家讯: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5月份经济数据较为悲观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
    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5月份经济数据较为悲观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央行此举预示着即将出炉的5月份经济数据较为悲观,但实现全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没有问题,年内降息被再度使用的可能性较小。
    对中小企业是利好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欣:由于紧缩货币政策,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迅速上升,融资难度不断加大,近几个月大量中小企业破产。此次下调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压力,保证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降息有利降低企业成本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给银行更大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贷款利息打折范围扩大,贷款利率下降有利于增加企业贷款需求,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立场将从中性转为宽松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研究总监刘利刚:这次降息已经被市场广泛预期,从近期人民币市场利率大幅下滑来看,市场也普遍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将从中性转为宽松。目前的市场利率水平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降息的预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降息,那么目前的市场利率水平可能已经基本见底。
    是利率市场化重要信号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此次降息最重要之处不在于利率的降低与否,而在于扩大了利率浮动范围,意味着把定价权更多交给了金融机构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信号。目前实体企业贷款不足并不仅仅是因为成本问题,即便成本下降,也不能大规模增加贷款。
    有利于拉动投资及消费性需求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资金成本的降低将有利于拉动投资及消费性需求。
    中国经济将走出底部 国泰君安:2季度通胀仍趋回落,稳增长压力仍高,未来政策力度将加码。最新的1年期央票交易利率已经回落至2.5%左右,意味着市场隐含两次以上降息预期,降息周期或已开启。未来出口、财政政策和信贷走势或都将向好,成为带动中国经济走出底部的三大重要外生变量,未来经济复苏在望,GDP同比底部应就在2季度。不排除未来上调GDP预测的可能性。
    更多高风险刺激政策的概率会变小 光大证券:由于未来两三个月内通胀会继续回落,央行年内可能还继续降息。但下一次降息应该是对称降息。此次降息未必意味着其他刺激政策也会跟着推出,更像是决策者因为观点分歧而选取的妥协之举。决策层也很有可能在降息政策之后采取“等等看”的态度。所以,降息一出,其他风险更大的刺激政策推出的概率反而会变小。
    降息恐怕仍难化解结构性矛盾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货币信贷的主要矛盾在于结构,而非总量,货币活性的降低已经成为掣肘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降息恐怕仍难化解结构性矛盾。
    是否进一步降息
    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将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央行将进入新一轮的降息周期。
    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三季度或迎二次降息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本周六即将公布的5月份的经济数据或不乐观,经济会在第三季度触底,那时会第二次降息。央行会动用多个货币政策来提振经济,但市场之前传言的四万亿投资不可能实现。
    很可能就只降这一次息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次降息应当是近期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出台扩大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未来利率可能没有大幅下调的空间,很可能就只降这一次息。
    通胀是否重来
    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可能出现通胀回调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目前通胀不是主要危险,而经济下滑是主要问题,调利率证明货币政策是放松或偏松的,但一放松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回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微博:除了降低地方政府和国企的还款负担,看不出对实体经济有什么促进作用。制约投资的既不是贷款,也不是利率,而是能够赢利的投资机会。真实利率本来就是负的,减息后更低,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增加通胀压力,储蓄者和工薪阶层是最大的输家。
    通胀水平一定大幅回落 瑞穗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这将是一个宽松周期的开始,今年内至少还会再降息一次。本周内公布的增长数据一定非常糟糕,通胀水平一定大幅回落。
    中信证券 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降息不会导致通胀反弹。本次降息主因前两季度经济下行低于预期,而通胀的缓解为降息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
    对楼市的影响
    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降息给楼市带来刺激效应不明显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房地产工作室研究生导师殷跃建:此次降息会给楼市带来刺激效应,但是并不明显。
    央行降息将促使市场趋势性反转 曹卫东:降息对房地产行业是明显利好,但限购政策不会放松。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第一时间发布微博称,“终于降息了,奔走相告吧!”
    房价止跌的态势将更为明显 链家地产副总裁林倩:如果政府不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政策,降息将使今后一段时间成交量延续前两个月的回暖态势。在此基础上,房价止跌态势将更明显。
    刺激房价全面反弹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人民日报:宏观政策的利好将在下半年继续刺激刚性需求的释放,但房价全面反弹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首先,由于3—5月份市场刚性需求的释放,银行可用的贷款额度正在快速减少,部分二线城市的银行已经开始把利率往基准回调,刚性需求的释放使得市场已经开始期待进一步降准的配合;其次,下半年将会是利好后充分体现的集中期,市场暂时不会出现恐慌性购房,下半年购房时机更好;第三,限购等行政手段的调控政策依然执行力度很大,且开发商的库存依然偏大,同时未来潜在供应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这种供求关系也决定了楼市不存在大幅反弹的基础。
    对股市的影响
    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对A股市场是重大利好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此次降息是宽松货币政策从单一的降准通道,到将息和降准双管齐下的共同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对于经济刺激、股市本色的恢复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是实质性的利好。
      叶檀:降息对A股市场来说是重大利好。但影响A股市场的因素有很多,不能过于绝对,毕竟影响A股的最重要因素还是实业经济的盈利状况。
    降息可对冲负面因素 2300点将迅速收回 西南证券首席研究员张仕元:2300点关口将迅速收回。降息将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降低上市公司的付息成本,这显然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有所助益。
    降息不如降准 股市仅会短暂飘红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通过降息人为鼓励投资,会导致金融紧缩。降息会让大家不愿存款,当下CPI刚下来,存款刚能抵消通胀,有点正利率,此时宣布降息会打击存款积极性,最多让明天的股市飘一下红而已。
      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接下来股指将有200点以内的上涨,但影响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此次政策利好作用将延续一两个季度,股指可望上涨一两百点。但中国亟需产业升级的局面不会有什么改变,真正的牛市还很遥远。
    对大宗商品的影响
    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对商品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 广州期货研究部副总经理罗强:毕竟市场早有预期。降息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对短期市场会形成利好,但对整个市场而言,商品市场的走好关键还是需求增长。只有欧债风险得到完全释放,市场才会有比较像样的反弹。
    中国降息对金价利好有限 Marex-Spectron贵金属主管David Govett:金价在中国降息后条件反射式走高,因为人们认为中国资金成本变得更低,这将刺激经济进而有利于商品,尤其是贵金属。尽管降息对黄金利好,但并不能在一夜间刺激中国的黄金消费大增。
    对铜的影响
    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降息难改整体弱势格局 中国央行降息一度提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纷纷走高,铜等受中国需求影响更甚的基本金属涨势更为凌厉,一度攀升至7585美元的高位。但随后伯南克令人失望的发言令铜价回吐了涨幅。本周末即将公布中国最新的进出口数据,预期5月份精炼铜进口将继续环比下滑,在5月精炼铜产量环比下滑3.3%的情况下,进口的下滑将使中国精炼铜表观消费量进一步走低。中国央行降息对经济刺激的作用有待观察,中国铜消费的疲软始终是铜价反弹最大的阻力。
    对不锈钢的影响
    主要观点 详细内容
    利好不锈钢 此次降息对于缓解市场投资者忧虑情绪以及减轻贸易、生产企业经营压力都是一大利好。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不锈钢,投资大且回报周期较长。大幅降息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费用,缓解企业的现金压力,公司业绩甚至可以得到小幅改善,这一点对于贸易与钢厂都能起到直观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钢铁毛利润节节下滑、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的现实之中。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