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人第一份工资花法变迁:从反哺家庭到随性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浩成
    铜之家讯:第一份工资,不同年代的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花法。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王新平把工资变成了家里崭新的飞鸽自行车,70年

    第一份工资,不同年代的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花法。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王新平把工资变成了家里崭新的飞鸽自行车,70年代出生的金丽萍将工资变成了一张张寄往老家的汇款单,80年代出生的江俊博用工资勉强维持自己的日常开支,90年代出生的邵晶晶感叹工资只能生存不够生活……

    60后、70后、80后、90后,记者采访观察了数十位不同年代的劳动者,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和第一笔工资折射出的是几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第一份工资的花法,印证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60后:简单生活,添置大件儿

    今年51岁的王新平在1985年8月拿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22岁卫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在铁道部第三工程局某工程处的防疫站工作。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资老王印象深刻:基本工资40元5角,流动津贴13元,洗理费3元,粮食补贴5元,副食补贴3元,防疫津贴12元,总共76元5角。

    “工资足够花,每月还能攒30块钱。”老王告诉记者,刚参加工作时,自己住单身宿舍,吃职工食堂,饭钱每天9角,零用钱每月10元。“偶尔抽一包三四毛钱的烟,看一场两块五的电影,和哥们儿在食堂喝一瓶一块二毛钱的白酒。”简单的生活让老王觉得踏实而快乐。

    1986年底,老王用自己攒的200多块钱给家里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结婚后,他每月都会给家里寄去20块钱贴补家用。

    2000年前后,老王所在的工作单位进行了事业转企的改制,不过失去“铁饭碗”的他并没有另谋高就。“自己的一辈子都交给这个单位了,情感上舍不得离开。”从毛头小伙到年过半百,老王觉得自己人生的起伏已经和这家单位的命运密不可分。

    70后:节俭生活,反哺家庭

    吃食堂、住单身宿舍的生活画面在初入职场的70后记忆里得到了延续。70后金丽萍1995年在广州参加工作,中专毕业后,学习会计专业的她被分配在一家国有企业的项目部工作,工资每月650元,奖金每月200元。除了日常必需品的开销,金女士几乎把剩余的工资全部存了下来,每个季度她会把2000元左右的存款寄回山西老家,这笔钱让两个妹妹顺利完成了学业。

    对于很多70后来说,出于对体制内工作的依赖,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从一而终”。金女士至今没有更换过单位,只是偶尔出于工作需要,在本单位内部调换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以前总觉得体制内的工作是‘铁饭碗’。”金女士说,1998年的时候有私企出高薪聘请她,但是犹豫再三,她还是选择留在了原单位。

    80后:随性生活,憧憬未来

    与60后、70后节俭消费,攒钱储蓄,贴补家用的消费观念和对待工作“从一而终”的态度不同,80后对待工资和工作都显得更为自我而随性。

    80后江俊博今年27岁,2009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家动漫公司做动画片编剧,第一笔工资有1500元。

    “父母没指望我贴补家用,能养活自己他们就很欣慰了。”当时小江和同学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两人平摊每月900元的租金。小江在郑州读的大学,同学、朋友多在本地工作,因此几乎每个周末他都有吃饭聚会的应酬,一个月下来,工资基本没有剩余,偶尔还需要大自己几岁的姐姐接济。

    频繁更换工作是很多80后还是职场新人时常有的节奏。到今年8月,小江总共换了三次工作,工作地点也从郑州换到了上海。从动漫编剧到玩具公司文案策划再到母婴网站的客户端运营,他的三份工作都和孩子有关,“我在乎的是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对于工作是否是体制内,小江并不在意。

    工资里的梦想与现实

    一方面,60后、70后节俭消费、“反哺”家庭的观念与80后、90后洒脱“月光”、超前消费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60后、70后偏爱体制内工作的保守也与80后、90后不受拘束,遵循内心的叛逆形成反差。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时代的烙印与历史的流转。

    上世纪80年代,对于多数人而言,成为“万元户”还只是梦想。近十年后的1997年,农村人均年收入2999.20元,按户均4.35人计算,平均户年收入已超过万元,曾作为财富象征的“万元户”淡出历史舞台。

    而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达18311元。截至2013年8月,我国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均储蓄最多的国家,人均居民储蓄已超过3万元。

    与此同时,消费水平也一路看涨,水涨船不高,工资上涨跑不赢CPI的现象一直被社会诟病。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涨幅与6月持平,8大类商品价格中,除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外,其他7大类均出现上涨,其中食品价格涨幅最高。

    工资作为劳动者安身立命之本,承载着劳动者的“梦想”与“现实”。站在时间的门槛回望过去,能够看到的是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过伴随而来的也有生存成本的提升,生存压力的加剧及焦虑迷惘的光顾。(记者 王维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