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全球经济形势严峻 中国进口是否回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03   作者:佚名
    铜之家讯:  7月2日消息 据中国海关最新的统计,今年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5.9%,与前4个月累计相比,出口降幅加深..9个百分点,但进口降

      7月2日消息 据中国海关最新的统计,今年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下降25.9%,与前4个月累计相比,出口降幅加深..9个百分点,但进口降幅却收窄了3.6个百分点。国际大宗商品、资源性商品以及加工贸易的来料进口有所回暖,让人不禁要联想这是不是经济复苏的征兆。

      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表示,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负2.6%,较其年初预测的负0.5%大幅降低。另据国际劳工组织6月28日报告,2009年全球失业率有可能达到6.8%,为199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面对如此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的进口真的已经企稳并且有能力“起跳”了吗?

      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

      今年以来,进口钢材在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一定的增长态势,主要集中在取向硅钢、热轧板卷及钢坯等品种上。由于钢材出口的大幅下降和进口的相对增长,到了今年3月份,中国坯材已转为净进口局面,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

      相关人士分析,现在出现的月度净进口,只是钢材出口受阻的一个相对表现。今年2月份中国钢材出口量已降至39个月来的最低点,3月份环比虽略有回升,但依然处于低位。相对于出口,只要进口有所增加,就容易出现净进口的局面。

      针对进口钢材的变动情况,宝钢研究院负责人吴东鹰、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等专家认为,进口钢材增加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判断,总体上是阶段性现象,并不表明中国钢材进出口出现拐点。专家分析,国际上一些钢铁生产国的汇率变动,货币相对美元大幅贬值,可能是此次进口潮的一个动因。此外,中国之外的全球其他钢材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而中国市场需求相对较好,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回暖又有预期,利用价格竞争优势占据中国市场一定份额,就成为国外钢材寻找出路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在中国钢材进口中,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方式进口的约占54%以上,这些钢材完成加工后即出口,实际上并未在国内消费,体现的是国外市场的需求;用于国内消费的进口钢材约占45%左右,进口钢材的8成是板材,主要是国内不能生产或能生产但还不能满足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包括厚度小于1毫米规格的冷轧薄板带、厚度小于0.3毫米规格的冷轧普薄钢带等,取向硅钢的进口依存度更是高达51.4%。在国内钢铁业产品结构升级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进口一部分高附加值产品是必然的;至于一些同质化产品的进口波动,则体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互动关系,需要做出准确的评估。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钢铁业陷入了困境。目前业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钢铁业的困难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需求突然萎缩后,库存的高价矿与急跌的钢价造成大面积亏损;待市场稍有回暖后,钢厂又盲目复产,不断调升钢价,造成钢市再次探底。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产能和结构过剩严重,产业集中度低,铁矿资源和海运保障程度低,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弱,钢材市场体系不成熟,投机经营倾向较重,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等问题。进口钢材冲击只是市场的一个“加跌”因素。

      专家们认为,就目前而言,钢材出口受阻、国内资源库存上升、进口钢材冲击“三碰头”,肯定会改变国内钢材市场的竞争态势,值得持续关注。对于进口依赖度较强的高附加值产品,应在落实产业振兴调整规划时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端“进口替代”战略;对于钢坯等相对低端的产品,适度进口反而有助于国内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并减少对铁矿石的直接依赖,不必过于担心。

      大宗商品进口回升

      5月份,我国进口已经连续第5个月创新高;原油进口增加已经令国内原油库存升至2008年1月以来的最高;铁矿石进口在今年4月创下历史新高后继续维持高位。我国此前以大幅出口铝、铅、锌为主,最近几个月则转为大幅进口。为此,记者向相关行业了解目前大宗商品进口增长的情况,并大体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受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影响,国内经济建设的拉动使得一些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进口增加。

      第二,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回落,有利进口。

      第三,大宗商品的收储,使一些国内商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套利交易有利可图,催生出了大量的进口需求。

      第四,汇率变动也是进口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相对稳定,而兑非美元货币则出现大幅升值。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资源国商品大批涌入。比如就有贸易商介绍,现在市场出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中东和俄罗斯品牌的塑料。

      第五,票据融资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了解,由于之前票据贴现利率倒挂,企业通过对大宗商品仓单质押,或企业间销售,向银行申请开出承兑汇票贴现,如此循环操作。既可以赚取商品进口价差部分,又赚取商品价格上涨部分,还可以用低廉获取的资金在金融市场上牟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仓单被锁定,商品库存大幅增加。

      记者了解到,今年新增的票据融资在大宗原材料物资生产和批发地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尤其活跃。例如工行沧州分行一季度即办理票据贴现13亿元,工行潍坊分行1~2月的票据贴现量就高达30.78亿元。

      外界分析认为,除去4月至5月铜消费的季节性回升外,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的市场需求并不高,除了受我国一系列经济调控政策的带动外,国内收储成为重要因素。

      从去年12月以来有关部门一直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水平收储铝和锌,促使大批冶炼厂恢复生产。有色金属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大为改善,铜、铝、锌、镍的冶炼企业已从亏损转为盈利,而经营成本最高,加工费最低的铅冶炼企业也转为盈亏平衡。不过,摩根大通的分析师认为,尽管政府干预暂时提振了物价,但眼下的政策可能会推迟价格强劲复苏的时间,尤其对金属而言。由于冶炼厂陆续恢复生产,会使金属供应过剩的威胁日益加重。

      分析认为,大宗商品进口的增加,一方面与政府的战略性采购政策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交易商和生产商受进口价格和运费下降因素的推动。但也有分析认为,这些难以证明经济明显复苏,除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外,中国对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经过连续数月的增长后,未来是否仍保持增长态势还是一个并不确定的因素。

      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1~5月,中国已经完成有色金属收储铝59万吨、锌15.9万吨、铜23.5万吨,铟和钛分别30吨和5000吨,国家不会再继续进行收储。国内基本金属库存甚至农产品供应增加都使投资者担心未来进口量可能萎缩。

      而相比较而言,原油也许是一个例外。海关总署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原油进口同比增长5.5%,达到1709万吨(402万桶/日),为今年以来连续第二个月同比增长,同时创下单月进口量的第二个历史高位。

      法国兴业银行公布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对于原油的需求无疑正在恢复,日均需求量已从1月份的607万桶历史低点增长至5月份的770万桶,4月和5月日均需求量的同比增长达到了5.4%和6.7%。该机构认为,由于中国原油炼制产能在最近数月再度扩张,原油进口量有可能继续增加,以满足国内成品油供应的要求。因此,中国今年的原油需求预期仍然有上调空间。

      加工贸易:进口就是体温表

      加工贸易多年来一直是外贸出口中的重要力量,这种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尤其容易受国际市场经济不景气影响,纺织服装、玩具、鞋、电子等加工贸易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普遍反映订单下跌比较厉害。

      位于广东三水市的三联塑胶原料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向欧美出口玩具,公司总经理陈国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更容易受国际环境影响。去年企业出口减少了30%。

      3月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口量降幅收窄。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指出,一般来说,加工贸易进口较出口有两个月领先效应,加工贸易进口同比降幅逐渐收窄,表明加工贸易出口有望继续恢复。

      海关总署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经济下滑导致国外消费者更偏好价格低廉的商品,对品牌和档次的要求降低。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中低档产品在国际市场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工贸易企业仍然能够接到为数不少的短单和急单。不过,受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人民币汇率预期不够稳定等因素影响,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仍存在困难。

      从战略角度出发,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用于购买大宗商品无疑是正确选择,但大量进口后是否会引起消化不良,也值得警惕。今年4月份,全国发电量2747.6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55%,这一降幅较3月同比降幅0.7%大幅增加。分析人士表示,制造业开工率仍然不高,说明大宗商品原料进来后,并没有被充分消费,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掉。如果状况持续,大量原料库存将形成挤出效应,既占用流通和消费企业大量资金,又对国内上游资源型行业造成压力。当前我国经济格局之下,消化商品库存压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还是增加出口。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已接连调高服装纺织、钢铁、塑料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尽管此前中国外贸进出口出现了一些亮点,但最新数据告诉我们,全球需求萎缩的趋势并未改变,外贸形势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中国需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院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说。

      在可以预见的几个月内,中国的外贸形势将依然十分严峻。也许世界经济下滑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仍可能会在底部徘徊、震荡一段时间,短期内不宜过分乐观。业内人士认为,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加工贸易进口仍未企稳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在第三季度可能仍保持深幅下跌,第四季度可能会出现回升,但除非美国经济迅速回暖,否则全年出口实现正增长的难度比较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