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有色专家 » 正文

    化工专家--肖纪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6   作者:佚名
    铜之家讯: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 。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 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 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 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 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 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 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 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 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 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 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 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 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 、“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 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 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 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 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 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 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 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 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 ,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 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 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 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 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 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197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 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 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 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 。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 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 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