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铜业百科 » 正文

    铜陵简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02   作者:佚名
    铜之家讯: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春秋战国时期,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五松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 ,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 ,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跨过了两个百亿元台阶,由2002年的9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6.6%,总量在全省前移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跨过五个十亿元台阶,由9.4亿元增加到50亿元,年均增长39.4%,总量在全省前移9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1.9%、41.8%和58.1%,总量在全省的位次分别前移了5位、2位和6位。“861”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有色金隆电解铜扩建、铜化60万吨磷复合肥、海螺三期、国电一期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相当于2003年前47年投资额的总和。

      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铜工业、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产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江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兴建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实施了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金隆余热利用、海螺余热发电、电厂烟气脱硫等工程,关闭了一冶鼓风炉,累计淘汰小水泥产能195万吨,关停小采石产能240万吨,节能减排见到实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累计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410余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2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五年前的16.5%提高到35%。商业服务设施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新增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92家增加到213家,有色控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县区与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县区3个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铜陵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两番,铜陵县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动态十佳县行列。

      三、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在全省率先免征了农业税、免除了洲圩区防洪排涝水电费、实行了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累计投资6亿多元,完成了江堤加固、45座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排涝泵站建设等水利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乡村规划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并取得成效。五年完成了1.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解决了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7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0.6%,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51.7%,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广播,村村通宽带。

      四、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累计有248户企业实施了以“两个置换、两个退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中小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铜化集团等37户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上市公司2家,上市公司总数6家,形成“铜陵板块”;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铜主业上市经国家核准实施;累计在证券市场融资66.7亿元。资源枯竭矿山关破工作扎实开展,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稳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工作取得实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私营企业新增1862户,注册资本增加到4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1和2.3倍,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由12.2%提高到52.5%。五年累计利用外资3.7亿美元、内资160多亿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27.5亿美元,是五年前的6.5倍。加强了境外资源开发工作,新设立境外企业7家;对外交流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

       一、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两基”成果不断巩固,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初步实现,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高中阶段教育在全省率先普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职教园区建设启动。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及广播电视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好戏连台,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了建市五十周年庆典及第八、第九届青铜文化博览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五城联创”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应急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全面加强,血吸虫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不断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5‰以内。社区建设实现“四有”目标,正在向“四优”迈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残疾人事业、老龄服务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得到加强。审计、统计、物价、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坚持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信访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基层民主建设有序展开。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平安铜陵建设不断深入,公安“三基”建设全面展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民生问题。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等,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并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健全“五大保险”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率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共组织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56个。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5%和1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6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4.5和6.5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43.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63.14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73.37亿元,增长10.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34303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57143 元/人,比上年分别增加8558元和13880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3.5:61.7:34.8变化为2.9:67.0:30.1,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1.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5年上涨0.85%。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6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58%,衣着类价格下降2.5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1.06%,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4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06%,居住类价格上涨4.78%。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7.0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3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3.16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86万人,减少0.18万人;第二产业15.04万人,增加0.52万人;第三产业17.27万人,增加0.75万人。单位在岗职工10.28万人,增加0.16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6.42万人,增加0.1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5%。

        以铜为主的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之一。青铜的冶炼和铸造,不仅表达了一定水平的技术和技艺,更表达了一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规模,因此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以铜为主的金属工具的问世,冶金技术和金属制品的广泛应用,同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自身。

        历史学家对历史时代的划分,也通常以当时人类使用的工具来区分。当人类还是以石器为主作为工具时,称之为“石器时代”,当人们开始以青铜制作工具、武器时,历史学家就称为“青铜时代”。世界各地进入青铜时代的时期不尽相同,技术发展的道路也各有千秋。我国在公元2000多年原始公社制解体时期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它经历了10多个世纪,相当于夏、商、周、春秋时代。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衰亡相始终。商代之前和商代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了一些青铜器,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之后,商代时期形成了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在技术上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高峰。出土的大量商代、周代铸造的铜器,包括生产工具、兵器,以及大量的生活用具、礼器,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其中青铜器的杰作——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已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这些足以反映商代后期中国青铜铸造的卓越技术和宏大的规模。

        春秋末期,中国冶铁技术有了很大突破,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至秦汉时期,在武器、农具方面,钢铁逐渐取代了青铜。青铜时代做为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铜冶炼和铜器制作业并没有因此衰落下去,相反,在更多的领域继续得到纵深的发展,贯穿于我国整个文明史而形成自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铜文化。

     1、地理位置 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是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沪宁铜铁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长江黄金水道,使铜陵的交通便捷、快速。至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71.63万人。

      2、矿产资源  铜陵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硅岩、膨润土、铅锌矿、珍珠岩、钾长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储量。

      3、农产资源  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

      4、水产资源  据初步调查,铜陵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4种。其中商品鱼类有青鱼、草鱼、黄鲢鱼、白鲢鱼、鲤鱼、鳊鱼、团头舫、黄鳝、泥鳅等。珍贵鱼类有鲚刀鱼、银鱼、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等。

      5、植物资源  查出确定学名的88科6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园院及行道绿化乔木类36种,灌木类33种,绿化观赏竹类17种,蕨类60余种,草木类34种,水生类10种。药类约1400余种。药类植物中以凤凰山丹皮最为著名。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

      6、旅游资源  在二十几处人文和自然景观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处。其中,铜文化特色尤为明显:铜陵牡丹(亦称“凤丹”)与洛阳、荷泽牡丹齐名:养育的“江豚”等珍稀动物世所罕见。安徽省六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的“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新颖独特。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