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行业频道
    组织机构 | 工业园区 | 铜业标准 | 政策法规 | 技术资料 | 商务服务 |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伦敦铜价 | 纽约铜价 | 北京铜价 | 浙江铜价 | 江苏铜价 | 江西铜价 | 山东铜价 | 山西铜价 | 福建铜价 | 安徽铜价 | 四川铜价 | 天津铜价 | 云南铜价 | 重庆铜价 | 其它省市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铜价波动牵动企业命运 铜价飓风逼出汤浦生意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3-16   作者:佚名
    铜之家讯:   一个人口不足十万的小镇,拥有200多家铜加工企业。面对两年多来国际铜价波动,这些大多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小企业,命

       一个人口不足十万的小镇,拥有200多家加工企业。面对两年多来国际铜价波动,这些大多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小企业,命运各不相同:有的被迫停产、转行;有的靠科技创新闯出一条生路;更有的,直接进入上游产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浙江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块状经济形态,汤浦就是其中之一。汤浦经历的铜价考验,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应该感同身受。记者赶赴汤浦,倾听那些或失败或成功的老板们讲述,铜价波动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机遇。这些铜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有的小企业,被迫停产
     
       现象:铜价坐上跷跷板
     
       “今天电解铜报价是每吨55400元人民币,昨天是……”
     
       浙江星鹏铜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徐立新翻着手机短信,给记者报了一串数字。他不时嘬一口桌上的茶,显得颇为镇定。但这两年铜价大幅波动带来的影响显然还在,下面这串数字,他张口就来:
     
       2005年春节,电解铜价格每吨在23800元左右;
     
       2005年6月,48000元;
     
       2006年春节,5万元左右;
     
       2006年7月,82000元左右;
     
       2007年1月,57000元左右……
     
       “从2万多元,涨到最高8万多元,吃不消啊。”
     
       一位被迫停产的小企业主向记者大叹苦经:他工厂生产所需的1号铜,价格简直像坐了“跷跷板”。去年年中涨到最高位后,半年之内又涨跌了好几次。“去年6月开始,不到一个月,1号铜每吨跌到6.2万元。可到10月份,又涨回到7万多元;12月份再度跌回6万多元……”这样变化的铜价,让他这样的小企业简直无所适从,只好停产观望。虽然停产以后,价格风险没有了,但一些长期积累的老客户也丢了,正不知以后怎么办呢。
     
     观点:低价走量,市场之路变窄
     
       浙江星鹏铜材集团有限公司是浙江省上虞市汤浦镇最大的铜业企业,现在的“掌柜”叫梁子浩,其父梁锡林是汤浦铜业的“老厂长”。汤浦既不产原料,也没下游厂家,但梁锡林东拼西凑3万块钱,硬是在1979年11月办起了汤浦镇第一家铜管加工厂。几十年以来,老厂长在汤浦镇培养出几百位铜业人才,这些人逐渐独立出去,在汤浦办起了大大小小200多家铜加工企业,形成了一个工业产值达30多亿元的“江南铜镇”。
     
       然而2005年刮起的铜价飓风,让中国两大铜镇之一的汤浦经历了一次大劫:一些靠低价走量的铜管企业,市场之路越走越窄。据汤浦镇政府一位负责人介绍,在汤浦,最严重的时候,规模以下铜管企业中,四成以上处于半停产状态。坚持生产的企业,也不乏对部分车间进行减产的。
     
       有的小作坊,无奈“调头”
     
       现象:铜加工厂里做童装
     
       走在汤浦镇的街上,记者遇见当地人老叶。“我们本来是做铜管加工的。”老叶指着自家院子角落里一台有些生锈的机器告诉记者,三年前他们花5万元钱买了这台拉伸机,又雇了2个人来操作,一个家庭作坊式的铜加工厂就算办起来了。
     
       “当时我们手上有20多万元,拿到订单后,一次能买10吨原料铜。交货拿到钱后再接单再去买铜。每吨铜能赚加工费2000元,一年下来能赚到十几万。”
     
       让老叶措手不及的是铜涨价,他手上的流动资金一下子紧张起来。“我是以销定产的,没有库存。我手上的20万元,这下只够买2.5吨铜,有时候赚的加工费还够不上材料涨价。”于是,他忍痛停止铜加工,买几台缝纫机做起了童装。
     
       “这些拉伸机就先搁着,等哪天手上钱多了,或者铜价跌了,再去干老本行!”老叶这样盘算。
     
       观望:不能用“转行”来规避风险
     
       像老叶这样及时“转行”的大有人在。动作快早转行的,勉强保本;转得慢的,就得准备接下来几年挣钱还债了。
     
       “船小好掉头是优势,但遇到风险时,不能指望靠转行来避险!”上虞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分析汤浦铜业现状时说,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企业大量存在,制约着铜管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汤浦镇资产管理中心郑罗法告诉记者,镇政府正在引导企业,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我们也在向市政府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在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也有企业,创新掌握主动权
     
       现象:开发复合管、内螺纹铜管……
     
       浙江飞达铜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飞办公桌上,放了七八根金灿灿、长短粗细不一的小铜管。其中,一根外表银白色的“铜”管很引人注目。
     
       “这是我们的新产品,叫铜铝复合管,外面是铝,里面是铜。”张云飞拿起这根金属管,把横截面对着亮处,果然管子内壁是金灿灿的。“铜价最高涨到8万多元,我们就研究出了这种复合管,铜铝各占一半,不会影响实际效果。每吨铝的价格只有2万元,成本大大降低。”这种便宜的新型复合管大受客户欢迎。张云飞说,如果不是铜价暴涨,估计“铜铝复合管”也不会诞生,算是“因祸得福”。
     
     “飞达”靠快速反应面对涨价风波,“星鹏”则一直致力于投巨资开发附加值高的铜管产品,使自己掌握更多主动权。“星鹏”副总徐立新拿来一小截铜管,把表面光滑的铜管剪开展平,只见内壁爬满了细腻、清晰的规则螺纹,泛着柔和的光泽。
     
       “这种内螺纹铜管散热量大,工艺要求特别高。”徐立新介绍,他们集团下属的“耐乐铜业”专门生产这种管,花了2.5个亿才建起生产线。
     
       “从1980年到现在,我们平均每年花在引进设备、技术改造上的钱是2000万元。”徐立新说,别看铜管很简单,其实有几千个品种,每年市场都在变化,不改变就会跟不上市场。
     
       观点:新产品让铜管更值钱
     
       为什么每年投巨资引进生产线?徐立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铜管加工费,每吨铜大概2000元,这么一点利润很容易受铜价上涨冲击。而生产内螺纹铜管,每吨铜可获得加工费1.2万元,利润高了,抗风险能力就大大提高。”
     
       受到“铜铝复合管”启发,“飞达”铜业研制了一系列新产品,比如不改变功能、适当降低重量的替代铜管;高效、超导的新型铜管等。“新产品让我们多赚一倍加工费,铜管更值钱了。”张云飞开心地告诉记者。
     
       更有企业,基本告别铜价烦恼
     
       现象:买铜矿、“傍”铜都……
     
       在汤浦,已经有一些企业努力朝开发高精尖铜材的方向发展。宇星铜业的安全节能型滑导电器铜型项目,被列入省级星火项目;金鹰铜业、天宇铜业等一批企业靠技术创新,产品已打入北京奥运会“鸟巢”主体工程、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等大工程中。而“星鹏”则已经走出汤浦镇,主动去寻找“金”矿。
     
       “我们花5000多万元,在四川凉山买了一个铜矿,因为电解铜价受到国际期货市场影响不稳定,很难保将来会不会再涨出天价。公司研究决定,自己朝上游产业走一步。”“星鹏”副总徐立新告诉记者。
     
       江西鹰潭的贵溪,被称为“中国铜都”,那里有亚洲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公司江西铜业,年产量达45万吨。到贵溪考察后,“星鹏”老总梁子浩决定在那里投建一个生产基地。
     
       观点:掌控源头,把铜价波动影响降到最小
     
       “我们四川铜矿的矿石,可以直接拿到江西铜业公司加工成电解铜,只需支付加工费;然后把这些电解铜加工成铜管。这两个投资的好处在于,我们会更少受铜价的影响,而且省了运费——之前我们从上海拿电解铜到汤浦生产,以后可以直接在江西生产。”“星鹏”老总梁子浩告诉记者,他们没法掌控铜价,但现在有了一些经验,至少可以多做一些防备。
     
       汤浦的启发
     
       江南铜都、中国两大铜镇之一的汤浦,只是一个典型,带给我们两个启发。
     
       对铜生产厂家来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争取高利润,是规避原材料价格浮动风险的必要途径。高端铜产品的附加值高,成品单价贵,原料成本在成品中所占比例不像低端产品那么大。这样,铜价波动的影响就小了很多。
     
       记者想起了另一家浙江企业,诸暨的海亮集团。在1996年国内铜加工行业第一次面临萧条时,海亮逆市而上,投资2500万元扩建铜管生产线。在这样的思路下,2005年海亮销售额已突破100亿。事实证明,当时它的反常行为极具战略眼光。
     
       对中国特别是浙江大大小小的“块状经济”来说,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如何保持其合理的结构,促进内部合作共进。
     
       在这些“块状经济”形成初期,往往是家家户户小作坊式企业唱主角,并靠集体力量带动一方经济。随着时间推移,如何保证逐渐壮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如何引导小作坊企业朝细分化、特色化发展,如何促成大、中、小三类企业的合作互利?这个问题,汤浦正在解决,许多“块状经济”区域也亟待思考、解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购物车(0)    站内信(0)